1955年,全军首次大授衔时,除了粟裕未能授帅,让人遗憾外,程子华未获军衔,同样让人遗憾。
当年东野两位兵团司令,萧劲光和程子华,一南一北,并驾齐驱,都是林总麾下的头号战将。
1949年,全军大整编,16个兵团首任司令员,五五年授衔时,一个元帅,三个大将,其他最低也是上将,唯一一个没有军衔的,就是13兵团司令程子华。
正是这份耀眼的履历,让很多人认为,程子华在1955年搏一个大将军衔,再自然不过。
可事实并非如此,不说十大将中,程子华哪个也替代不了,就从他自身各方面来看,就算参加了授衔,极有可能也无法获得大将军衔!
当年关于粟裕是否授元帅,据说到了最后还有中央首长为他争取,但关于程子华是否授大将,则从未听说有人提出异议。
从现在公开的资料来看,有资历授大将未参加授衔的人,主要集中在张鼎丞、邓子恢、谭震林、滕代远等人中,而很少有人提及程子华。由此可见,就算程子华参与授衔,大将基本也是没戏。
现在不少人认为,程子华错失军衔,是因为违令攻打密云事件,犯了忌讳,才导致建国后被调离军队。这根本就是无稽之谈,一次小小的战术行动,还不至于影响程子华的终生定位问题。
那程子华错失军衔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?其实主要就两个,其中第二个被很多人忽略了。
第一个,缺乏根基和代表性
红军早期,程子华在彭总的红五军当师长,1934年,被派往鄂豫皖,担任红25军军长,与徐海东搭档,率领红25军长征,到达陕北后,出任红15军团政委。
抗战爆发后,程子华前往冀中军区,与吕正操搭档,担任冀中军区政委,后升任晋察冀军区副政委。聂帅回延安后,程子华代理晋察冀分局书记,军区司令员兼政委,成了晋察冀真正的一把手。
抗战结束后,程子华担任冀察热辽军区司令员,带出8、9、11三支纵队,占东野兵力的30%。辽沈战役中,程子华带领第4,第11纵队以及独立师,在塔山狙击敌人,保障了锦州战役的胜利。
在东野最先成立两个兵团时,程子华担任第二兵团司令员,黄克诚大将是政委,这份殊荣少有人及。当时也就陈谢兵团,东野第一兵团萧劲光相当,而许谭兵团、陈唐兵团就略逊一筹了,更甭提后来的十几个兵团了。
而正是这份耀眼的资历和军功,它既是程子华的优点,同时也是缺点。
从红军时期离开彭总的红三军团,程子华就开始了漂泊,红25军、晋察冀、东野,哪一个地方都没能站稳脚跟,这就导致他军中没有深厚的根基,中央没有人脉,山头不明显,注定代表性不足。
在大将名额就十个的情况下,程子华谁都替代不了,因此大将基本没戏!
第二原因,离开军队,主政山西
关于程子华被调离军队的原因,传闻有很多。有人说,是打密云,导致主席震怒;有人说是东北时忤逆林总,非要把8纵司令换成段苏权,导致离开四野时林总不给他说情;有人说,是在红25军时,未去迎接中央红军等等。
但这些说法都站不住脚,比如密云事件后,程子华仍被重用,担任北平警备司令兼政委。同样的,林总率四野南下时,程子华是其麾下13兵团司令,一路打到了湖南。种种迹象表明,程子华一直都是被中央和林总重用的。
而他之所以被调离军队,是与建国初期,中央普遍用当地人主政一方的政策有关。例如叶帅任华南分局书记,张云逸主政广西,黄克诚主政湖南,程子华作为山西人,则被组织上调往山西,担任省委书记。
其实这个才是,程子华未参与授衔的直接原因。
#图文作者回归激励计划#
欣旺配资-国内股票配资资讯-免息股票配资-手机配资软件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