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前91年,司马迁完成《史记》时,特意在“本纪”“列传”之间加了三十篇“世家”——从吴太伯到田敬仲完,从孔子到陈涉,那些既非帝王、又非普通臣子的特殊群体,都在这一体例里留下了印记。可两百多年后,东汉班固编撰《汉书》,却把这一重要体例直接砍掉了。要知道《汉书》本是仿《史记》而作,连“纪”“传”的框架都沿用了,为啥偏偏要删掉“世家”?这背后藏着东汉初年的政治密码,也藏着史书体例背后的权力逻辑。
1. 先搞懂:《史记》里的“世家”到底写的是谁?
要弄明白班固为啥删“世家”,得先知道司马迁为啥设“世家”。在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里,司马迁说得很清楚:“二十八宿环北辰,三十辐共一毂,运行无穷,辅拂股肱之臣配焉,忠信行道,以奉主上,作三十世家。”简单说,“世家”记载的是那些像“车轮辐条”一样支撑皇权的群体,主要分三类:
诸侯国君:比如《吴太伯世家》《齐太公世家》,这些人是西周、春秋战国时期的地方实权者,虽非天子,但有自己的国土和子民,是古代政治结构里的重要一环;
功臣勋贵:像《萧相国世家》《留侯世家》,萧何、张良这些汉初功臣,虽不是诸侯,但功劳极大,子孙后代也能享受世袭特权,地位介于帝王和臣子之间;
特殊人物:最典型的是《孔子世家》和《陈涉世家》,孔子不是王侯,却被后世尊为“素王”,其思想影响远超诸侯;陈涉是农民起义领袖,虽没建立长久政权,但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”的呐喊打破了贵族政治的壁垒,司马迁认为他“功宜为王”。
也就是说,《史记》的“世家”本质是为“非帝非臣但影响深远”的群体量身定做的体例,反映的是西汉初年“皇权之下仍有多元权力主体”的政治现实——毕竟汉初还有分封的诸侯王,功臣集团也有不小的话语权。
2. 班固删“世家”:东汉集权下的必然选择
班固写《汉书》是在东汉明帝时期,这时的政治环境和司马迁时代早已天差地别。西汉初年的诸侯王问题,经过景帝“七国之乱”、武帝“推恩令”的打击,到东汉时已经基本解决。东汉的诸侯要么封地狭小,要么没实权,只能“衣食租税”,根本算不上独立的权力主体。这种情况下,“世家”记载诸侯的原始功能已经失效了。
更关键的是,班固编撰《汉书》有明确的“尊汉”立场。《汉书·叙传》里说他写史的目的是“纬六经,缀道纲”,也就是要通过史书彰显汉朝的正统性和皇权的至高无上。在司马迁时代,“本纪”记帝王,“世家”记诸侯,“列传”记臣子,这种体例隐约承认了“帝王与诸侯共治天下”的历史;但班固眼里,东汉是“大一统”的巅峰,皇权不容有任何“并列”的存在,所有人物都应该在“皇权统摄”的框架下分类——要么是帝王(本纪),要么是臣子(列传),没有中间地带。
所以班固没删“世家”里的人物,而是把他们“降级”或“整合”了:诸侯国君比如楚元王、中山靖王,被放进《诸侯王表》和《列传》;功臣勋贵比如萧何、张良,直接并入《列传》;孔子则被放在《儒林传》里,突出他的“教化”身份而非“世家”地位。这种调整,本质是用史书体例的变化,来呼应东汉中央集权强化的政治现实。
3. 反常识:班固不是“删减者”,而是“体例革命者”
很多人觉得班固删“世家”是“偷懒”或“保守”,其实恰恰相反,这是一次大胆的体例革新。司马迁的《史记》是“通史”,从黄帝写到汉武帝,跨度几千年,需要“世家”来容纳不同时代的特殊群体;而班固的《汉书》是“断代史”,只写西汉一朝,政治结构相对单一,不需要再用“世家”来平衡多元权力。
更重要的是,班固通过取消“世家”,确立了“纪传体断代史”的核心体例。此后的《后汉书》《三国志》直到《明史》,都沿用了“纪+传”(加表、志)的结构,再也没恢复“世家”。这不是因为后世史家没眼光,而是因为班固的调整符合了中国古代集权政治的发展趋势——随着皇权越来越强,“非帝非臣”的中间群体越来越少,“世家”的生存土壤自然就没了。
这里还有个小细节:《汉书》里其实藏着一处“隐性世家”——《外戚传》。东汉外戚势力强大,比如窦氏、邓氏,虽不是诸侯,但权倾朝野,班固没把他们放进普通列传,而是单独设《外戚传》,其地位和功能其实和《史记》的“世家”有点像。这也说明班固不是不懂“中间群体”的重要性,只是换了一种更符合东汉政治现实的方式来记载。
4. 从“世家”存废看:史书从来不是“冷冰冰的记录”
司马迁设“世家”,是因为他看到了春秋战国到汉初“权力多元”的历史真相;班固删“世家”,是因为他要服务于东汉“皇权一统”的政治需求。两本史书体例的差异,本质是两位史家对“历史秩序”的不同理解,也是不同时代政治现实的镜像。
这也打破了很多人的误区:以为史书就是“客观记录往事”,其实从体例设计到内容取舍,都藏着史家的立场和时代的烙印。就像“世家”的存废,看似是一个简单的体例问题,背后却是中国古代政治从“分封制”向“郡县制”过渡、皇权不断强化的大趋势。
如果司马迁和班固坐在一起讨论“世家”该不该删,你觉得谁会赢?司马迁可能会说“要尊重历史的复杂性”,班固则会反驳“史书要为当下的一统服务”。其实没有对错,只是他们站在了不同的时代节点上。你更认同哪种史书编撰理念呢?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。要是对《史记》和《汉书》的其他差异感兴趣,也可以留言告诉我,咱们下次接着聊。
#秋季图文激励计划#
欣旺配资-国内股票配资资讯-免息股票配资-手机配资软件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