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说三国的北伐是个连续剧,那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大概就是里头的第N部衍生番外篇——台词不多,看似流水账,却暗藏玄机,属于“弹幕刷不动剧情还变天”的那种集数。谁让这段历史,表面上看像是诸葛丞相带着蜀汉家底儿瞎折腾,实际上是三个国家的阴暗心理活动大公开。观众常觉得这出戏太闷,没爆点。那是因为你被诸葛亮掩人耳目的“攻城不克”糊弄了,没看到台下三国演员们明争暗斗的精彩。
祖师爷陈寿老人家对这第二次北伐只写了寥寥几句:“冬,亮复出散关,围陈仓。曹真遣将军费曜、王双等拒之。亮粮尽而还,双等追亮,亮与战,破之,斩双。”这一刀砍得比张飞那大刀还干脆。按这个写法看,诸葛亮差不多就是“城门一推,哎呀,攻不下,回家睡觉”,丞相堂堂一代军神沦为监兵小白兔。但你要以为蜀汉丞相真是“头铁勇闯陈仓”的愣头青,那大概还没认清这部剧的黑色底色。
其实,这波操作完全是战略下大棋。那年秋天曹魏刚在石亭折了兵,血气方刚的大司马曹休带着十万军队(别问,写手随便写写的“十万”,你信才有鬼)被陆逊踩在脚下,兵器漂流,船沉水底,连饭都断了。曹魏这一崩,东线缺兵,请假单写得比蜀国粮草账还长。曹叡那边一看,西线防守只能临时工加派外包;而我们的诸葛光头哥,见缝插针,立马在这“窗口期”玩了一把战略快闪:出关直指陈仓,想蹭一波联盟热度,顺便给曹魏添堵。
说到这儿,别怪蜀汉家小气。人家刚被夷陵烧得金盆发亮,种地都没补回来,粮食都指着“男战女运”这种奇怪配置拼一把:男人打仗,女人拖面包,诸葛亮这也是拼了老命,把“社畜+劳模”模式用在了汉中。唯一问题,汉中冬天连狗都吃不饱......蜀汉这伙人不是不想光复中原,是真的跑腿写不出出差报销单,顶多花式转场做法师。
诸葛亮不是傻,挑陈仓不是随便逛淘宝。那地方正是关中通汉中的小门脸,外表朴素,地理要命,而且离散关近了不止一点点——以为是找个易攻的目标,其实是铁路游击队:打一枪换个地方,攻下就发朋友圈,攻不下就撤退跑路,反正联盟那头孙权,指望你能真破长安还得看运气。蜀汉人很自知,现在流行叫“战略测试”,彼时是“你先上别怂”。
再说曹魏。读史书的人常觉得曹魏将军好像“铁血无双”,其实人家玩的是心理战术。郝昭带着一千人死死守住陈仓,上演了“千人守城、万军难下”的古早版“战神归来”。这位郝将军,本地魔法师+“我是老实人”代表,本来在家老婆孩子热炕头,被曹真拎过来救急。诸葛亮明面上请人投降,两次塞红包,郝昭说“你收起来吧,我这为国家死都不喊疼,秦法魏律还没背完呢,你劝啥劝。”诸葛亮见软的不行,造梯子冲车、填壕沟、掘地道,TVB攻城十八式用了个遍,郝昭城里“发明专利”、地道拦截、云梯砸烂、再来火箭烧烤,搞得蜀军像三国版工程兵大赛主力队,结果二十天攻不下来。
最后粮尽,诸葛亮只好临时下班,憋屈撤退;曹魏的王双心急追上去,一不小心被蜀汉摁在地上摩擦,还上演了个“退兵斩将”充面子,这一小胜让丞相多少说得过去。毕竟是得了点KPI考核分,否则回成都李严那帮人又得骂“大丞相你别闹了,还不如改行督造蜀道”。
其实,这场看起来无趣的围城,不但全方位暴露诸葛亮的“上限”,还把三国的战术与国运码得明明白白。蜀汉以为能靠“攻心为上,兵器为辅”,曹魏却用“坚城+理工男发明”怼了过去,这一仗之后,曹魏终于彻底躺平:以后你蜀汉来多少次、打多少小县,老子不和你真刀真枪冲锋,就靠死守,拖垮你运粮线、消耗你破烂人口,乐得轻松。
蜀汉的转型也明了:以前梦想着“一鼓作气复兴汉室”,现在慢慢演变成牵制曹魏、配合孙吴、稳定军心的“秽土转生北伐团”,目标从“夺地”降级成“让对方头皮发麻”。但回头一看,粮道依旧长,兵力依旧少,主力依旧是诸葛亮自己带队——丞相年年亲征,真拿朝廷当家委会,这要不是社会缺人才,谁愿意天天亲自到前线跟人拼地道?
讲道理,诸葛亮还是个聪明人,能屈能伸。他看到蜀汉连打仗带种田都得拼全体人民,第三次北伐时发明木牛流马,算是给自己开了Toyotathon促销会自助搬运粮草。可惜人才枯竭,马谡一战被撸,老将赵云告别战场,经年主帅都快成蜀汉人力资源Max版——谁撑着干、谁活的久,谁就当家。
曹魏这边气场也发生了微妙变化。原来曹真、曹休、司马懿三分天下,二次北伐一打,曹真赌对了,预判诸葛亮路数,派人加固陈仓,活生生拖蹦了蜀汉大军。这一下曹真连跳好几级,堂堂大司马,剑履上殿,入朝不趋,皇帝的信任卡加持。司马懿那伙人还只能在路边看热闹。名场面还得留到几年后的“诸葛亮五次北伐”。
书归正传,曹魏自信起来,觉得蜀汉除了“自嗨没别的”,以后哭笑不得的战略更是升级:派点兵守住关键小城头,剩下时间集中应对孙吴东线那票人。诸葛亮老兄那点家底,等你把兵拉过来,我城门一关、粮草一耗,最后只能你唱“天下粮仓没粮了”,我笑看你拍马撤退。从此“以守待疲”“坚壁清野”成了魏国的护身符,诸葛亮哪怕化身28集“策略大师”,最终还是无力回天。
蜀汉人心也不是铁板一块。每次北伐失败,成都那帮文武百官都摩拳擦掌准备批斗大会。诸葛亮带点战果(斩王双这种小胜),好歹能给朝堂分点糖果发安慰奖。可这样“以战稳局”的套路变相加快国力消耗,蜀汉本身人都不够用,三国最后人口都快赶上春运高峰时低谷区间,男的战死、女的运粮,剩下娃娃等着“继承祖业”,其实就等着下期彩虹屁了。
说到孙吴,这帮人是三国舞台最大的吃瓜群众。石亭一仗打赢,孙权高兴得发红包让诸葛亮赶紧趁热北伐。诸葛亮这边刚出去窝工了一把,没两天孙权派人来问“兄弟合作氛围咋样”。可惜等看蜀汉万把人攻不下一座小城,连地皮也没捞着,吴国那边就笑而不语,仿佛在说:这波你行你上,不行我来观战。真正同盟,嘴上喊得响,背地里谁都不想拼命帮谁,就怕自己成冤大头。于是孙权把资源都花去开发江东,谁有空真去支援蜀汉?“坐观成败”成了江东的主流态度。毕竟赢了是三国中的唯一赢家,输了也多活十年,挺好的,没有必要正面刚。
就这么你看着我,我看着你,三国成了互相牵制的稳中带僵:魏国坐守西线准备专心收拾东线,蜀汉永远在疲于奔命的北伐路上刷不出“终极奥义”,孙吴则把持江东,偶尔打打象征性配合。等到司马懿登场,真正的大Boss接手,三角平衡到头破血流才迎来“剧终疯魔”。
讲了一圈,看似是诸葛亮攻城不克的小插曲,实则一场三国战略心理阴谋大戏。你念念不忘《三国演义》里六出祁山的激昂,历史却呈现了悄无声息、却暗潮汹涌的战略攒局。二次北伐用失败三字,写出了三国中期的沉闷、迟滞、无力,也把每个主角的无可奈何写得入木三分。一场“攻城失败”的战役,比千军万马血拼还更能左右鼎立格局,三国的无力感在于大势无人能扭,人力都被“合理战略”耗成苦瓜脸。
所以,丞相死死守着那句“鞠躬尽瘁”,可惜再怎么尽力,蜀汉依然无力逆天改命。诸葛亮死后,曹魏复再往前一步,江东继续圈地自萌,变成历史书后面两个不值得花时间写的段落。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,三国的成败也并非靠北伐那点“面子工程”定格——该来的注定要来,能撑多久全看运气。
如果你还在为“蜀汉怎么又输了”嗟叹,那你大可不必;这剧本写的不是诸葛亮的个人失败,而是整个旧秩序和新平衡的艰难生长。他们拧巴得就像今天的你拼命加班加点,却还是买不起房,唯一不同是,你下班后还能吃碗热干面,诸葛亮从陈仓撤退的时候,估计已经早就把干粮吃得比脸都干了。
这年头,连三国的失败都笑得比胜利精彩。
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、客观性,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,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。
欣旺配资-国内股票配资资讯-免息股票配资-手机配资软件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